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红楼梦新证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四大文学名著 > 红楼梦新证 >

中期(康熙二年--康熙五十一年)[十三]

一七〇九 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

曹寅在宁织造兼盐差任,年五十二岁。春,遣嫁次女,谋移婿居,并遣连生上京当差。

点盐差事当仍在去秋,冬日接任。虽曹、李二折俱无可考,但例以前后,当无可疑。

二月八日折云:“再梁九功传旨。伏蒙圣谕谆切,臣钦此钦遵。臣愚以为皇上左右侍卫朝夕出入,住家恐其稍远,拟于东华门外置房移居臣婿,并置庄田仆,为永远之计。臣有一子,今年即令上京当差,送女同往,则臣男女之事毕矣。兴言及此,皆蒙主恩浩荡所至,不胜感仰涕零。”

按寅之次婿,为一神秘人物,至今尚不得其主名,颇疑此家与后来曹家之命运亦有关系。连生今年即令上京当差,明其此时尚未达当差年龄也,必不能至十六岁。

夏,因忆子猷,有《思仲轩诗》,朱彝尊来游,为题其卷。五月三十日,招李煦、李斯佺、朱彝尊纳凉天池,煦还苏州,朱即席有诗。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三叶二屠维赤奋若〔按即己丑〕

题曹通政寅思仲轩诗卷

芜城鲍明远,古调李骞期。眷念同怀子,因题思仲诗。春塘宜入梦,柔木易生枝。更放过墙竹,浓使院垂。公弟居此,植杜仲一本于庭,故以名轩。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一

曹楝亭思仲轩诗卷竹垞及其孙稼翁题句

曹家伯仲喻,朱氏祖孙诗。以楝名亭矣,于檰意寓之。池塘春共气,帘阁雨如丝。诗局扬州梦,新桐洗露时。楝亭弟筠石有洗桐图。

按稼翁名稻孙,乾隆丙辰鸿博。集未见。《思仲轩》诗见《楝亭诗钞》卷六,共二首,兹附录序及次首:

思仲,杜仲也。俗呼为檰芽,可食。其木美而益下,在使院之南。托物比兴,盖有望于竹村,悲吾弟筠石焉尔。作思仲轩诗。

方书例广裒,寓怀托思仲。仙迹虽多诬,令我心魄动。音容杳无期,前夕曾入梦。想逐冥漠游,马自飞羾。隻身念老兄,诸子尚湩;骨肉尠旧欢,飘流涉沈痛。忆汝持节来,锦衣貌殊众;举眼历十稔,拱木已成栋。余生薾浮云,一逝岂能控;因风寄哀弦,中夜有餘恫。(词乃挽吊语,可知子猷此时已前卒。“忆汝持节来”,指子猷曾至淮安事。序中竹村,谓李煦也。)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三叶三屠维赤奋若

五月曹通政寅招同李大理煦李都运斯佺纳凉天池水榭,即席送大理还苏州

天池南有楼,天池北有楼;纳言北楼下,招我池上游。轩窗拓四面,地洁无瘢疣;解衣挂短桁,舍坐临清流。绿杨万千丝,花鸭六七头,徐闻水车响,少待鱼罾收。须臾二李至,各各情绸缪;小胥摇大扇,四坐风修修。兰肴屏肥腻,苦露获所求;古来避暑饮,岂必量觥筹。东园久不雨,老树焦烟浮;青虫高下堕,吐丝若缀旒。斯时墨云升,或跃在渊虬;因之鸣垤鹳,且免喘吴牛;有渰虽不作,气已如凉秋。大理起避席,叠櫂还武丘;主人不忍别,小舫尾中洲;峭帆十八幅,破同飞鳅。榜中有常程,歧路难久留;分手文山祠,日暝回孤舟。

按《两淮盐法志》卷三十四,《职官》三,叶十七载:“都转运盐使,李斯佺,山东长山人,难荫生。四十五年至五十年任。”

`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四《湖载酒集》上叶九

百字令 为曹使君题《南春思图》

平林缥缈,望南春色,依依堪恋。二水三山愁未了,犹有参差宫殿。十四楼空,斜细柳,系马谁家院?伤心王、谢,旧来惟剩双燕。 最忆一曲秦淮,浮桥断板,卷飞花如霰。目极寒云千万里,吹起惊砂人面。记取扁舟,挂帆归去,料得长相见。新愁几许,六朝芳草吟徧。

施瑮《随村先生遗集》卷二叶六

紫巗书屋盆兰双秃幹生花,刘十翼屏索诗纪异,赋此应之!

画师绝忆红闺女,曲兰秃幹花频添。零纨剩墨曾亲见,生理未喻疑信兼。女史马湘兰有秃幹生花兰卷,于银台楝亭曹公座上见之。(下略)

按《曝书亭集》卷二十八《茶烟阁体物集》上叶十五有《好事近》“题马湘兰画兰”,疑即题此卷作。《楝亭诗钞》卷七叶十四亦有《题马湘兰画卷》及再题等诗,推当作于明秋,或同时先后所为。今因类附系于此。

蒋景祈《瑶华集》卷三叶十九

秋蕊香 为曹子清题画

碎把鹅黄剪与,风动枝娇嫮。天香缥缈衣褰度,梦到广庭寒处。 近来闲却吴刚斧,兔华吐。空岩子落知何许,一夜前山如雨。

按据词意知是题桂花图者。

同书卷五叶二十九

仙 为曹子清题唐寅美人图

睡起云鬟欹未整,懵腾嬾下庭除。摘来纤玉嗅香初。红襟一抹,衫色学莺梳。 梦去如醍醒似梦,丹青巧样难图。风流名氏隐吴趋。建安才调,今见两相如。子清亦名寅,故云。

按蒋景祁,字京少,一字荆少,宜兴人,康熙初与陈维崧、陈枋、黄庭诸人皆与曹寅以词倡和。

《瑶华集》乃清初词人总汇选集,惟此二词皆蒋自作。以题画诸作无年可系,依类附之。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叶四十五

绿树芳穠小草齐,楝花亭下一尊携。金风亭长来游日,朱椠传钞满竹西。曹寅子清。

按金风亭长,朱彝尊别署也。《纪事诗》又引钱大昕跋天台徐一夔《蓺圃搜奇》编:“此书世无刊本,曹子清巡盐扬州时,尝抄以进御,好事者始得购其副录之。”又引《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新刊《名臣碑传琬琰集》,楝亭曹氏藏书,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印。”

《雪桥诗话三集》卷第十一叶二十六

马笏斋,名玉堂,海盐副贡,藏书多秘册,有《读书敏求续记》,目录之学,不减生沐。其《论书目绝句》十二首云:“子清诗局本书巢,校勘生憎亥豕淆。尚有葩经留要义,始知三昧胜嘉殽。曹氏楝亭”(上下略)

按马诗第三句即指魏鹤山《诗要义》。

同治《上两县志》卷二十八《摭佚》叶十三,《续纂宁府志》卷之十五《拾补》叶三十九:

《六朝事迹编类》十四卷,宋张敦颐撰。朱绪曾从曹楝亭家藏宋本影钞,《附录》一卷,张宝德校刊。

余怀《玉琴斋词》孙星衍跋

梅村作序,澹心手迹,楝亭弆藏。此本可称三绝。赏鉴家当于花香茗槐阅之,如对古人矣。湖孙星衍题,癸酉岁重九。

按书为余淡心手写本,前有吴伟业、尤侗等题语。苏第一图书馆有影本。卷首有“余怀”“广霞”小印,“楝亭曹氏藏书”印。

李文藻《南涧文集》卷上叶二十二琉璃厂书肆记云:“乾隆己丑五月二十三日,予以谒选至京师,(中略)暇则步入琉璃厂观书,虽所买不多,而书肆之不到者寡矣。出京后,逆旅长夜,不能寝,乃追忆各肆之名号及所市书之大略记之。(中略)又西为延庆堂刘氏,在路北,其肆贾即老韦,前开鉴古堂者也。近来不能购书于南矣。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盖本曹氏而归于昌龄者。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楝亭掌织造、盐政十馀年。竭力以事铅椠,又于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楝亭皆钞有副本:以予所见,如《石刻铺叙》、《宋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寰宇记》、《春秋经传阙疑》、《三朝北盟会编》、《后汉书年表》、《崇祯长编》诸书皆钞本:魏鹤山《诗要义》,《楼攻媿文集》诸书皆宋椠本,馀不可尽数。(下略)”

又遗书散出一事,可以参看震钧《天咫偶闻》卷四叶十八一条云:“地安门街西有火神庙,建于明代,国朝重修,联额皆高庙御书。《日下旧闻》谓其后有水亭,可望湖,亭久废,地亦改为染房,道士不复知之矣。寺前有卖书人赵姓,时得故家书出卖,余所得颇多,余友续耻庵所得更多。零星小品,多有昌董斋法石帆〔按即法式善〕印章,皆内城旧家童仆所窃,妇孺所弃之物也。内城旧藏书家,初推曹楝亭通政寅,后其书归昌堇斋学士龄。”

九月,熊赐履故,具仪申唁。

三月十六日折云:“熊赐履与宁秀才陈武循张纯及鸡鸣寺看花作诗,有《小桃园杂咏诗》二十四首,此其刊布在外者,谨呈御览。”九月某日折,报熊病故,批云:“尔还须送些礼去才是。”十月某日折云:“臣于前月已送奠仪二百四十两祭过。”按康熙异日又屡嘱织造照看赐履诸子,以其有师傅之情也。

可看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卷十四:“上时屡云:熊某之德何可忘?我至今晓得些文字,知些道理,不亏他,如何有此。”

重刊《楝亭诗词》,王朝瓛为之序,张大受有赠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集类存目

《楝亭诗钞》五卷,附《词钞》一卷。(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寅撰。寅有《居常饮馔录》,已著录。其诗一刻于扬州,计盈千首;再刻于仪征,则寅自汰其旧刻,而吴尚中开雕于东园者。此本即仪征刻也,其诗出入于自居易、苏轼之间。 按此本今传者均六卷,存目作五卷。 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四,别集类顺治至康熙叶九

《楝亭诗钞》六卷,《词钞.一卷,千山曹寅撰。康熙己丑刊,有王朝瓛序。据序称,楝亭诗集千首,自删存什之六,广陵诸同志以诗请益者,既手钞付梓矣。既而楝亭重加采,又去三分之一,并诗余一卷,命小胥录置案头,聊共吟玩。真州吴尚中力请以归,别于东园开雕。此诗钞所以有两刻也。《四库存目》载诗五卷,词一卷。

按据《词钞》有己丑秋九月王朝瓛一跋,谓“今存者仅百之一”,诗序未见,盖别一刊本也,今不知有存者否。

寅辑有《楝亭十二种》,刊有《韵书五种》、《隶续》。

《楝亭诗钞》八卷《词钞》一卷《文钞》一卷千山曹寅撰,康熙间刊。

《楝亭诗钞》八卷《别集》四卷千山曹寅撰,康熙间刊。

《楝亭诗钞》八卷《诗别集》四卷《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千山曹寅撰,康熙间受业郭振基刊。

按《楝亭诗钞》卷六,一诗题:“尚中索书真州东园,予有愧焉。作诗留别,情见乎辞。”即吴尚中也,郭振基待详。

吴修《昭代名人尺牍》第十四叶六

郭舍人元釪

屡次问诣,皆未得拜榻下,曹楝翁已切致。渠亦甚钦渴,颇有关切之言,还南有暇,应得快晤也。《楝亭集》三本送上。郭元釪谨禀。

按郭元釪,字于宫,号双村,都人,与寅有唱和。以诸生与修《佩文韵府》,授中书,有《金诗纪事》、《全金诗》。

鲍畛道《腴堂诗编》卷十四

《论诗绝句》四十首并序

寥寥桑梓几人闻,曹楝亭李梅崖登坛迥轶群。徐蝶园喻武功拈毫皆大雅,西峰楚楚亦清芬。陈于王健夫所居名西峰艸堂。

法式善《陶庐杂录》

《奉校八旗人诗集题咏》五十首

奉诏梓唐诗,衙斋校勘之。一生力在,千古典型贻。搏取遂严弃,狂吟还苦思。请看华藻处,原不藉燕支。子清通政。

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二十叶十二

曹寅字子清,奉天人。官宁织造,著有《楝亭诗稿》。

岁暮远为客

晓镫寒无光,驱马别亲故;残月堕枫林,荒烟白山路。十年游子怀,惜此岁华暮;载咏“无衣”诗,何以蒙霜露!

沈评云:“起手十字,写尽辞家之苦,可与《别赋》并读。”

钱泳履《园丛话谭诗》:

本朝七律,金声玉振,(中略)又如曹楝亭之“三秋月色临边早,万马风声出塞多”,(中略)如此类者甚多,摘之不尽。

杨锺羲《雪桥诗话续集》卷第二叶五十三

吾乡诗人,国初称盛。乐府如吴伯成《望远曲》,五古如范觐公《偶成》,曹子清《岁暮远为客》(中略)均见风格。

同上《雪桥诗话正集》卷第三叶七

楝亭题画诗:“一段寒鱼网水,空帘看到日斜时。”亦通画理。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一

《曹定轩侍御踏雪访梅图》三首

第三:“楝花卷合梅花讯,诗格曹家正对论。”自注:“适题曹楝亭诗卷,故及之。”

杨锺羲《雪桥诗话三集》卷第四叶二十

子清官侍从时,与辇下诸公为长短句,兴会飙举,如飞仙之俯尘世,不以循声琢句为工,所刻《楝亭词钞》,仅存百一。

朱音仙者,前朝阮司马进御梨园。子清题赠《念娇》云:“白头朱老。把残编几葉,犹耽北调。事去东园钟鼓散,司马流萤衰草。《燕子》风情,《春灯》身世,零落《桃花》笑。当场搬演,汤家残《梦》偏好。高皇曾赏琵琶,家常日用,史记南音早。误国可怜餘唾骂,颇怪心肠雕巧。红豆悲深,氍毹步却,昔日曾年少。鸡皮姹女,还能卷舌为啸?”东园内监梨园钟鼓司,见《明内府志》。

同上卷第十叶三十九

宁、苏州,杭州织造各一人,以内务府司员选用,董治尚方会服之事,及赏赉绮帛,并新疆回部易绸缎。皆发帑造办,不预地方事,前明Yan寺滋扰之事,为之肃清。杭州织造盈某。风雅能文,折节下士,为浙人所称。淇园尚衣延隆工诗,在吴与林文忠、王篑山多所唱和。(中略)楝亭、诚斋而外,二公为堪趾美。

按以上皆论曹寅诗词语,因《楝亭集》连类系之。

张大受《匠门书屋文集》卷四叶十五

书楝亭银台诗后

跳丸家法斗量才,笔健凌云绝埃。多少时贤夸丽句,可能横槊建安来?

当官雅意荡湖,白下苏台兴总殊。更到扬州歌吹地,狂吟肯让牧之无?

东南酬倡半耆英,寒碧邱南最系情。更洒曝书亭上泪,风流谁竞万年名。

月堕花飞怨奈何,坊间新本小儿歌。断肠更谱湘兰曲,魂逐残香蛱蝶多。

扶风帐下尽清狂,列乐谈经也不妨。可惜匠门穷学究,漫持勺水测汪洋。

济时才略贤心,排戟雍容主眷深。中禁文章须领袖,愿从公后和韶音。

宋荦《左十五子诗选》卷六叶七

张大受《清溪集》

《赠曹荔轩司农》二首选一

多才魏公子,援笔诗立成;有时自傅粉,拍袒舞纵横;跳丸击剑讫,何如邯郸生?风流岂已矣,继擅黄初名。百家肉贯丳,大雅心所倾;餘事都妙绝,叱咤千夫惊。当时应、刘辈,孰敢垒旌?区区东客,乃耻城下盟。

按此诗张大受自定《匠门书屋文集》不收,二首选一,不无遗憾,弥觉可珍。

“书后”诗同卷内有“竹垞先生八十生日”一题,而诗中又有“更洒曝书亭上泪”之句,是作诗时竹垞已卒之证。考朱氏卒于本年,年八十一,诗当作于此时。

顾诒禄《吹万阁文钞》卷四叶三张大受《行状》:先是侍郎楝亭曹公夜诣慕庐韩公第,同步月至清溪,曹公谓韩公曰:娄、葑之水,至此一汇,双塔在右,钟楼在左,灵秀所锺,应有名流萃处其间。韩公随以公(按指张大受)告。因叩门访公,置酒联吟,竟夕别去。

按据此知曹寅与大受初识,乃在韩菼,《清溪集》中一诗殆即结识之初投赠,因不得确年,姑依人系此。《匠门文集后序》:“退而筑室清溪之旁,颜曰读书亭,秀水朱竹垞先生来吴,常居其间。”此吴门地名,非金陵青溪也。

本年,屡为接办铜觔事谋请。

二月二十八日折略云:自康熙四十年承办五关铜觔一万一百担零,按年照数办解部无误外,每年节省银三万九千五百三十两,八年共过节省银三十一万二千七十两,又节省脚费银八千四百七十两零,本银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两零,皆带完库。今八年期满,报内务府查核。朱批:“这说的是,照尔所请。”四月初一日,有内务府总管赫弈奏转寅呈文折;十三日又有奏寅期满尚欠节银应在限满前完结、并请再寅接办八年折;六月初四日内务府议覆将寅承办之五关仍各关监督接办;七月初一日有奏各关铜觔既各监督办理请仍照寅节省银数变纳折。俱不录。唯四月十三日一折内云:“据曹寅弟弟之子曹顺呈称:我伯父曹寅……至本年五月,八年期限始满,该一年应之节省银三万九千五百三十两,我伯父曹寅在限满之前一定送完结等语”,按铜觔事本寅、宣弟兄合办,此曹顺必宣子无疑。

按自二月起,至九月、十月、十一月,在康熙追问下,叠有折报熊赐履往,文字,病故,临终,身后,家产等各情况。所以如此注意,又以太子胤礽曾与熊关系亦密也。康熙于批十月折云:“闻得他家甚贫,果是真否?”十一月折报云:

“臣细探得熊赐履湖广原籍有祖遗住房一所,田不足百亩,宁现有大住房二所,田一百馀亩;、楚两地房田价值约可七八千两,其内中有无积蓄不得深知;在外无营运生理之处。其家人上下大小约有百口。熊赐履在日未闻其向人借贷之事,其间或有门生故吏周济,或地方来往官员赠贻,故过日充裕,较之汉官大臣内,亦属中等过活,未见甚贫。”据此可知当时封建官僚经济情况之等级大概,如熊赐履之官僚地主而有“贫”称,可见称为富者又当如何;熊家并无“营运生理”,房田较少,遂有“甚贫”之说,盖豪富皆已兼拥商业资本及盘剥业如钱庄、当铺等,否则即不足称巨富焉。《红楼梦》中特写薛家有恒舒当者以此。商业资本逐渐成为统治阶级衡量其“贫”、富之标志,此点为可注意。

又六月初一日有奏报南歉收、盐引迟销折,十一月十一日有奏报在扬料理各项文册,事竣拜本,即起身赴京复命折。

本年李煦四月、五月,有奏报浙处州矿工饥民起义折。

略云:“查得处州府云和县与福建建宁府搭界其地有铁山,向为福建人并本邑人取砂熬铁”,近日处州府同知署云和县王弈骏出示“禁止”,“而众人以无所衣食,相煽为盗,……同伙百十馀人,贼首彭子英有永定王名号,分给伪札,……外有饥民数百馀人依附。……”下言官兵与“乡兵”(地主武装)镇压之情。朱批:“知道了。”

七月十六日,有奏报王嫔之母病故折。

略云:“王嫔之母黄氏,七月初二日忽患痢疾,医治不痊,于七月十四日午时病故,年七十岁。理合奏闻。”批云:“知道了。家书留下了,随便再叫知道罢。”按此王嫔者,殆即后封密嫔、密妃之王氏,生第十五子胤禑(愉郡王)、第十六子胤禄(庄亲王)、第十八子胤祄。王嫔之父为知县王国桢,黄氏其妻也。黄氏之故,何以由李煦奏报?考煦父士桢,元配王氏,“山左望族,封夫人”,盖即王嫔之姑母,俗称“老少姑”,而士桢与康熙,亦可谓有“老少女婿”之份。黄氏或彼时已寄居煦家。故煦母文氏既系康熙保母,又因王氏与康熙有亲戚之谊。而后来曹、李二家与庄亲王胤禄较近,亦由此故。此一层关系,过去研考者所不及知,所系于曹、李二家命运者亦匪浅也。

八月二十一日,煦有折谢复点巡视盐政。

按八月十八日,煦有谢罪折,盖七月曾将南提督张云翼病故事报于请安折内,康熙甚怒,批云:“请安折子不该与此事一处混写,甚属不敬,尔之识几个臭字,不知那去了?”

十二月,有折奏王鸿绪等摇惑人心事。

按十月二日煦请安折后批:“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按此指众议诸皇子争位纠纷之事。至康熙所言恐为煦等招祸者,则指煦所报之众议如倾向于某一方,其对方之羽得知,即生构陷之谋。其后,雍正之治曹、李,不过为曹、李非己而已,康熙招祸之语,实包此义而言之矣。煦旋于十二月初二日有折报云:“臣闻原任户部尚书王鸿绪,今岁解职回家之后,每月必差家人进京,至伊兄都察院王九龄处探听宫禁之事,无中作有,摇惑人心。又有徽州人程兆麟者,陕西曾做过道官,今往来苏州、扬州,招摇多事,时有闲言。又有苏人范溥,系山东东平州知州,丁忧归里,自称熟于京师要路,亦有招摇不根之语。理合据闻覆奏。”王鸿绪,皇八子胤禩也。胤禩于太子被禁后,钻营甚力。

本年正月,复集领侍卫内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等,追究去冬保举胤禩为首之人,治马齐弟兄子侄罪。诘责舅舅佟国维。

略云:“马齐原系蓝旗贝勒德格类属下之人,陷害本旗贝勒,投入上三旗”,

“马齐之弟李荣保妄自尊大,虚张气焙,……亦当冶罪。”诸王大臣审议,拟马齐、李荣保立斩,马武立绞,子侄皆革职,妻子发黑龙,并及族人。康熙命免死胤禩严行拘禁,李荣保照例枷责,亦与胤禩差使,马武革职,族中职官及在部院人员俱革退,世职皆革去,不准承袭。其兄马思喀之子佐领三等侍卫纳尔泰从宽释放。按马齐族与曹家关系已略见于第二章。

以胤礽系被镇魇诅咒以致迷惑,今已痊愈,命释拘禁。

责汉官依违缄默,从众画诺,“又有至画奏已毕,始问为何事者”。

论马齐,“且张鹏翮乃一清官,朕南巡时马齐当众前詈之曰‘杀材’,因不馈伊银币,遂尔辱罟。谁不畏死,敢不馈之银币乎?”

按南巡时勒索之弊,于此等处可一觇见。

刑部奏:散给伪札之朱永祚,附从一念和尚,擅称大明天德年号,妄题诗句,摇惑人心。拟立斩。命凌迟处死。

二月,诘责佟国维,国维请死,不允。革顺安颜额驸,令“在家居住,与舅舅。”以其与鄂伦岱、隆科多皆胤禔也。(佟氏父子先附胤禔,又附胤禩)

三月,复立皇太子胤礽。

封诸皇子。

略云:“从前朕之诸子所以不封王爵,良恐幼年贵显,或致骄侈,……今见承袭诸王贝勒贝子,日耽宴乐,不善文学,不善骑射,一切不及朕之诸子,又招致种种匪类,于朕诸子间肆行谗谮,机谋百出,凡事端之生,皆由五旗而起。朕天不嗜刑,咸不加穷究,即此辈之幸矣。”胤字辈祉、禛、祺封亲王,祐、封郡王,祹、禵、禟封贝子。

四月,派护军参领以次九十六名看守胤禔,择牢固地方安置。治其羽。

九月,谕大学士等:一年之中,光禄寺用银二十馀万两,工部用四五十万两至百万两不等。“而动工之处,奉委官员于未估计之先即已领银备用,以致浮支肥己之弊不绝”,命严奏籍之制。

十一月,谕大学士等:今京城米价甚贵,小米一石一两一钱,麦子一石一两八钱。口外米价虽极贵之时秫米一石不过二钱,小米一石不过三钱。

推荐阅读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西游记白话文> 三国演义白话文> 水浒传白话文> 红楼梦白话文> 金圣叹评水浒> 三国演义少儿版> 西游记少儿版>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