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扶苏
目录
位置: > 历史故事 > 扶苏 >

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要打公子扶苏的旗号?

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要打公子扶苏的旗号?陈胜自己解释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这还是没说清楚为什么打他的旗号。陈胜、吴广发动的是农民起义,完全不同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是正经的统治阶级,如果他还活着应该是镇压起义的人,打出他的旗号实在是毫无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但打出先皇长子旗号的有且只有这么一例。只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那就是公子扶苏的品行极其优秀,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他所在的阶级,成为了天下人的希望,所以陈胜、吴广要用公子扶苏的名义号召众人。

历史上只记录了公子扶苏一件事,但这一件事已经足以使我们震撼了。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胡亥、李斯伪造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使者来到边关,打开书信,扶苏准备自杀,蒙恬提出事关重大,为防止其中有诈,应该复请,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引剑而死。当时,蒙恬和扶苏统帅三十万秦军精锐驻守边防,连蒙恬都认为“其势足以背叛”,此时扶苏振臂一呼,来个“清君侧”,不但三十万军队尽在掌握,而且很可能还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秦朝暴政,民不聊生,扶苏仁爱,四海皆知,如果扶苏当政,与民休息,势必万民仰颂,天下太平,项羽就是力气再大也只能拔山扛鼎,刘邦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去当他的泗水亭长,这是秦国国运的重大转机。如果扶苏有心觊觎皇位的话,他早就应该把自己的人安插在秦始皇身边,很快就得到秦始皇已死的情报,那样的话就用不着“清君侧”了,他就是正当的继承人,合理合法,很可能兵不血刃轻取天下,而且扶苏并不缺乏勇气,当初他犯颜上谏,惹怒他秦始皇,后来在边关也深孚众望,连赵高都认为他“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那么,扶苏为什么选择去死呢?扶苏一定有一颗别人难以理解的高贵心灵,否则他不会有那么高的声望。秦朝不是一个虚伪的朝代,思想统一做得也不是很好,统治阶级还不太会忽悠,连秦始皇都是比较实在的人,公子扶苏想装高贵是不可能的,当时的人们并不愚昧。

秦始皇是一个有复仇情节的人,杀了很多人,非常残暴。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一定看到了太多的杀戮、陷害和奴役,每一滴鲜血对他都是一种道义的折磨,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是对他的一种谴责,他要的不是这种沾满鲜血的皇位,他要的是一个人们崇尚高贵美好的天下,所以他不顾后果直言上谏,所以他不顾危险置身边关。我们可以想见,扶苏到了阴山脚下,看到士卒的艰辛,看到百姓的寒苦,他一定会英勇作战,一定会访苦问安,一定会关爱士卒,一定会体恤下情,他会在风雪中去慰问哨卡的将士,他会在大雨中替换站岗的士兵,他会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赡养死去将士的父母,他会把自己的膳食送给受伤的将领,他要赎罪,他要替他的父亲赎罪,他要把暴政挡在外面,他要把他管辖的区域变成一块仁爱的净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油锅一般的暴政中看到了一杯甘露,人们在无边的沙漠中得到了一眼清泉,在那个信息并不畅通的时代,人们传扬着扶苏的仁厚,歌颂着扶苏的勇敢。

那封伪造的诏书来了,对扶苏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留恋,对他的父亲也完全失望,他不可能发动叛乱,他不可能踏着别人的鲜血走向他并不稀罕的皇位,和他高贵的心灵相比,那皇位就是垃圾一堆。

那天,乌黑的彤云压到了阴山之顶,草丛中窜出了瑟瑟寒风,一把宝剑划过了他的脖颈,扶苏的鲜血洒向冰冷的大地。一场暴风雪席卷了北方,将士们在不见天日的迷茫中把公子扶苏安葬在阴山之阳。三天以后,风停了,雪住了,太阳出来了,人们走出军营,回望阴山,这山就像一块巨大的宝石,在朝霞的映衬下,金光灿烂,五彩斑斓。

相关内容

为何秦始皇指定扶苏继位却又将他派去面对匈奴> 太子扶苏为何不姓赢而姓赵?揭扶苏的悲剧人生> 秦始皇为何看好扶苏却没有传位给扶苏?> 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为什么是胡亥而不是扶苏> 李斯为什么帮胡亥而不帮扶苏 李斯扶苏有仇?> 手握三十万大军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不夺位?> 太子扶苏:秦朝准太子扶苏为何没能登上皇位>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