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豆腐
目录
位置: > 健康饮食 > 豆腐 >

清朝王致和进京赶考名落孙山 创业发现豆腐秘诀

高考结束,暑期来临,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自然欢欣地放松一下,而那些落榜者也不必落寞,因为孔老夫子也没有大学文凭,苏格拉底靠自学成为有学问的人,梁漱溟只是初中毕业就当了大学教授,比尔·盖茨则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创业。这样说来,“落第不失志”是很有道理的,落榜后仍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已经被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经历和成就所验证。就从古都北京商业繁荣的历史上看,众多的老字号中不都是“学院派”出身,至少有三家老字号是由“落榜者”创办的,这就是著名的“王致和”“全聚德”和“一得阁”。

最典型的例子是王致和。

他是安徽仙源县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未登龙门,名落孙山。但是,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或是抑郁寡欢,或是破罐破摔,而是另谋蹊径,就地创业。他不嫌弃父亲做小买卖,更没有看不起豆腐坊的小生意,开始放下古书,端起坛罐,做了父亲的徒弟,打小工。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做豆腐的秘诀,于是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假如,他像后来鲁迅描写的孔乙己一样,硬是走科举考试这个独木桥,那么也许他永无出头之日。人家都说:多了一个不会念书的,就耽误了一个放猪的。

说得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天赋和使命在人间,只是你自己要善于发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像王致和一样。后来的王致和成了老北京商业领域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开创了属于他自己和他家族的老字号。其实,在人生的路途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不是虚话,也不是安慰话,而是有无数例证的大实话。

全聚德的创办人杨寿山是河北冀县杨家寨人,祖上几辈都是以种田为生。杨寿山从小聪明伶俐,父母便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希望他将来能考取功名。清道光年间杨寿山曾两次参加乡试,但两次都名落孙山。清咸丰初年(1851年),家乡闹灾荒,家中贫困无法生活,杨寿山放弃学业来到北京谋生。最初受雇于人,以放鸭为生,后来凑了点钱做起小买卖。

干了几年卖鸡鸭的生意,买卖很兴旺。同治三年(1864年)他以多年积蓄买下肉市胡同一家倒闭的杂货门店,稍加修缮后,开始经营烤鸭子和烤炉肉,并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得名“全聚德”。他在清宫御膳房一位烧鸭师傅的帮助下,不断改进烤制技艺,最终制作成功了以鸭皮酥脆、外焦里嫩、肥而不腻为特色的挂炉烤鸭,俗称“北京烤鸭”。从此,全聚德门前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名扬京城。

“一得阁”的创办人谢崧岱是湖南湘乡人,清同治年间进京赶考,却不如意,第一次名落孙山,第二次还是没有考中。于是他放弃仕途之路,另走谋生之道。他在参加乡试、会试时看到,凡是应试之人,都是现磨墨。有时试卷还没答完,砚台里的墨已干,还得停下笔再磨墨,因此浪费了答卷的时间。自己落榜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不是“一艺足供天下用”吗?于是他潜心研究,选用油烟,再加上其他辅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然后将做出的墨汁装入小容器里出售。每逢开科场,各省举人进京应试时,他就带着墨汁到各省会馆举人的住处去推销,生意很好。同治四年(1865年),谢崧岱在琉璃厂开设了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并写了一幅对子:“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贴在门前,随后取对子的字头,遂名“一得阁”。由于一得阁的墨具有浓度高、色泽深、墨迹光亮、写后易干、适宜拓裱等特点,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行销京城,遂有“戴月轩的笔,一得阁的墨”之说。

相关内容

冻豆腐有营养吗?冻豆腐怎么做好吃又有营养> 吃臭豆腐会中毒吗?臭豆腐有什么危害> 菠菜和豆腐能一起吃吗?菠菜炖豆腐怎么做最好> 豆腐吃不对反伤身 吃豆腐不可过量且要注意搭> 豆腐炖鱼有什么好处?什么鱼最适合做炖豆腐> 怎样煎豆腐不沾锅?家常煎豆腐的小窍门> 如何挑选新鲜的豆腐?新鲜豆腐怎么保存> 如何辨别合成豆腐?怎样辨别豆腐的真假> 麻婆豆腐怎么做更好吃?麻婆豆腐的制作技巧> 吃豆腐的好处:春天吃豆腐营养健康不油腻>

推荐阅读

芦荟> 螃蟹> 丝瓜> 猪血> 鸭血> 鱼油> 黄花菜> 柚子> 奶茶> 木瓜>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