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黄帝内经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黄帝内经 >

下卷 灵枢篇 口问

【题解】因篇中介绍的病证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一过的、无痛苦的症状或者行为等,在一般的医书中很少提及,是岐伯向其师提问,由其老师口述回答的,并不在书本之中,故名"口问"。

【原文】黄帝闲居,辟[1]左右而问于岐伯日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日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日愿闻口传。岐伯答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提要】本段提出了外感六、内伤七情和生活无规律等三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注释】[1]辟《太素》作"避",避开之意。可从。

【白话解】黄帝在闲暇独处的时候,屏退左右之后问岐伯说我已经学到了九针针术方面的知识,也能判断顺逆的问题了,对六经也很熟悉,我还想学到一些你从别人的口述中了解的知识。岐伯听罢,忙离开座位,对黄帝跪拜行礼,说你问吧。黄帝说我很想听一听。岐伯回答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大多是风雨寒暑侵袭于外,房室不节,或喜怒过度,饮食失调,起居无常,以及突受惊吓等原因造成体内血气分离而逆乱,失去平衡,经络闭塞、脉道不通,脉中之气逆乱,卫气不能如常地敷布于外而滞留于内,经脉虚空,气血循行紊乱,体内的一切平衡都失去正常的运转而造成疾病。下面请允许我谈一谈在经典上没有记载的一些相关的道理。

【原文】黄帝日人之欠[1]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日卫气昼日行于,夜半则行于者主夜,夜者卧[2]。者主上,者主下。故气积于下,气未尽,引而上,引而下,相引,故数欠。气尽,气盛,则目瞑;气尽而气盛,则寤矣。写足少,补足太

黄帝日人之哕[3]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写足少

黄帝日人之唏[4]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气盛而气虚,气疾而气徐,气盛而气绝,故为唏。补足太,写足少

【提要】本段论述了欠、哕、唏三病的产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注释】[1]欠俗称呵欠。

[2]夜者卧据《甲乙经》、《太素》当为"夜者主卧"。

[3]哕即呃逆证。

[4]唏同"欷",人在悲泣时的泣声。

【白话解】黄帝说人打哈欠是什么气造成的?岐伯回答说卫气白天行于人身的分,夜间行于人身的分,气主于夜间,夜间人的主要生命活动是睡眠。气主生发而向上,气主沉降而向下。因此入夜之前,气沉积于下,气开始人于分,但还没有尽入的时候,气引气向上,气引气向下,相引,于是不停的哈欠。入夜之后,气已尽入于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气将尽,而气渐盛,就会清醒了。对于这样的病,应该泻足少经以抑其气,补足太经以助其气。

黄帝说人患呃逆证,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食物水谷人于胃,经过了胃的腐熟、消化,在脾气的推动之下将微物质上注于肺。如果胃中素有寒气,饮食水谷进入胃中之后,新生的水谷微之气与素有的寒气相搏,正邪相攻,二气混杂而上逆,再从胃中逆行而出,而成为呃逆之证。治疗应该补手太经,泻足少经。

黄帝说人有经常发生唏嘘咽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气盛而气虚,气运行快速而气受阻、运行缓慢,甚至气亢盛而气衰微而造成的。治疗时应该补足太经并泻足少经。

【原文】黄帝日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寒气客于皮肤,气盛,气虚,故为振寒寒傈,补诸

黄帝日人之噫[1]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明,一日补眉本也。

黄帝日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荣[2]、眉本,一日眉上也。

【提要】本段论述了振寒、噫、嚏三病产生的机制与治疗方法。

【注释】[1]噫即嗳气。

[2]荣据杨上善的《太素》当为"荥"。

【白话解】黄帝说人有时发生振寒是什么缘故?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寒之气留滞于皮肤,气盛而气虚,因此而产生振寒、寒栗的表现,治疗应采用温补以振奋气的方法。

黄帝说人有经常出现嗳气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寒气侵入胃中,扰乱了胃气,胃气不地和降而发生上逆,就成为暖气证。治疗应补足太和足明经。

黄帝说人打喷嚏是如何形成的?岐伯回答说气和利,满布于一中,并上出于鼻,成为喷嚏。治疗应该补足太经的荥通谷,并针刺眉根的攒竹。

【原文】黄帝日人之群[1]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用力,气不能复,故为弹。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日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不灌,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日夺。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日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心主、足少留之也。

【提要】本段论述了弹、哀而泣出、太息产生的机理及治疗方法。

【注释】[1]弹音朵,下垂的样子。这里指全身无力,四肢酸困。

【白话解】黄帝说人出现了全身无力、疲困解惰的弹证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胃气虚,人体经脉气血不足,筋骨肌肉失于荣养也就解惰无力,这种情况之下,再强行人房,元气大损,气不能马上恢复,就出现了鹁病。因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肌肉之间,治疗时就应该根据病证发生的具体部位,在分肉之间用补法进行针刺治疗。黄帝说人在哀伤的时候鼻涕和眼泪都会流出,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目是诸多经脉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的经气上注于目,也是经气由上而外泻的通道;口鼻为气之门户。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皆受影响,继而波及各经脉,经脉的波动使得各条排泄液体的通道尽皆开放,液道开放,所以鼻涕和眼泪会同时涌出;人体中的液体,有灌输微物质以濡养各个孔窍的作用,所以当上液之道开放而流眼泪的时候,就会损耗液,哭泣不止就可以耗竭液使其无以输布,液不能灌输孔窍则双目失明,名为夺。治疗应补足太经挟颈部的天柱

黄帝说人有时常叹息,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过于忧思会造成心系拘急,心系拘急就会使气道受到约束,受到约束就会使气行不畅,因此深长地呼吸才能使得气机得以舒缓。治疗应补手少经、手厥经、足少经,并采用留针法。

【原文】黄帝日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日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

黄帝日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口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日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气至则啮舌,少气至则啮颊,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涎下、耳鸣、啮舌产生的机制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黄帝说流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说饮食水谷进入胃中,胃中有热,胃中的寄生虫因受热而蠕动,就会使胃气迟缓,胃通于口,胃气迟缓使得舌下的廉泉开张,口开而涎出不收。由于足少肾经结于廉泉,故治疗针刺足少肾经以补肾水。

黄帝说耳鸣的症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耳是人身宗脉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虚,水谷微供给不足,则宗脉无以为养,脉中亦空虚,宗脉虚则气不升,微不得上达,入耳的经脉气血不得充养而耗伤,而致耳中鸣响。治疗时应在足少胆经的客主人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肺经的少商,以补法针刺。

黄帝说人有时自咬其舌,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这类疾病是由于厥气上逆,影响到各条经脉的脉气而分别上逆所致。若是少脉气上逆,因足少肾经通到舌的根部,所以会自咬其舌;若是少经脉气上逆,因少经脉行于两颊部位,就会自咬其颊;若是明经脉气上逆,因明经脉环绕口唇部,所以会咬唇。治疗应根据发病的部位,确定病在何经,施以扶正祛邪的方法针刺治疗。

【原文】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挽。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肾主为欠,取足少肺主为哕,取手太、足少;唏者,绝,故补足太,写足少;振寒者,补诸;噫者,补足太明嚏者,补足太、眉本;弹,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心主、足少留之涎下补足少;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挽,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日足外踝下留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上气、中气和下气不足的症状表现,及以上十二种疾病的针刺取部位。

【白话解】 以上提到的十二种病邪,都是邪气侵入孔窍所致的病证。而邪气能侵入这些部位,都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证,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治疗应该用留针的补益方法刺足太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

黄帝说上述的各病如何治疗?岐伯回答说以上诸病中,肾气所主的呵欠病,应补足少肾经的位;肺气所主的呃逆病,应补手太、足少经;唏嘘是衰的病证,应补足太、泻足少;身上发冷的振寒证,应补各条经上的位;嗳气病,补足太、足明经的位;时作喷嚏的,应补足太的攒竹;弹,因其所在经脉的不同而各取其经的分肉之间;哭泣而涕?目俱出的,当补位于颈项之后中行两旁的足太经的天柱;叹气时作的,应补手少心经、手厥心包经以及足少胆经,针刺留针;口角流涎,应补足少肾经;耳鸣,应补足少胆经的客主人,以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部的手太肺经的少商;自咬其舌的,应根据发病的部位所属经脉而分别使用补法;双目昏眩、头垂无力的,补足外踝足大指本节之后二寸处,用留针的方法针刺,也可以在足外踝后的昆仑留针刺之。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